Skip to main content
 首页 » 投资

白银风潮:美国内政重创民国经济

2012年12月05日 12:37:39 3229

   1932年11月,美国总统罗斯福上台,开始挽救美国经济搞“新政”,其中之一便是抬高银价。到1934年6月,世界各国都在经济危机中挣扎之时,美国通过了一部《购银法案》,推动白银升值,从而重创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经济,将其推到了崩溃边缘。
 
   美国为何抬高银价?美国人的回答是:帮助中国。推动此事的内华达州参议员基•毕德门说:现在银价太低,4亿中国人手里的钱不值钱,买不起美国商品,如果我们帮助中国,把银价抬高,中国人就能大量购买美国货了。他慷慨激昂地讲:美国对中国“负有道义上的责任”,“在中国最需要的时刻援助她,乃是美国义不容辞的责任”。
 
  当时的中国,是举世仅存的银本位大国,货币是银元与铜元,而不是纸币。银价上升,中国人的银元就值钱,于是就有余力买美国货了。这是毕德门的逻辑。

  为白银做点什么

   当时,为应付经济危机,世界各国都在想辙,经济弱的列强如意大利、德国、日本,扩张军备,吞并弱国。1931年9月,日本攻占东三省,准备继续南下。势力强的国家如法国、英国与美国,则组织贸易联盟,倾销商品。中国这个大市场,要是能大量倾销美货,对美国人来说,的确是很大一个诱惑。
 
   然而,毕德门其实不关心开拓中国市场。他是内华达州参议员,又不是美国财政部的,开拓中国关他啥事。他的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抬高银价,使美国白银企业获利。美国是产银大国,产量占全世界32%,且控制全球产量的66%。由于世界银价一年不如一年,特别是经济危机爆发后,银价急落,银矿主极力游说政府采取措施提高银价。当时美国有一批议员是白银集团的代言人,毕德门正是其中之一。他们的目的,是“为白银做点什么”,意在鼓动美国政府出面收购白银,推高银价,帮助中国云云,不过是借口。
 
   白银集团,人不多,就业人数不过四五千,但影响向来很大。他们多次联合起来,要求立法提高银价。1878年的“布兰德法案”(Brand Act)与1890年的“谢里曼购银法案”(Sherman Act),都要求美国政府大量收购白银,推高银价。利益集中的小团体,因为目标明确,紧密抱团,影响反比一盘散沙的大团体强大,这是美国政治的一个特点。
 
   1930年前后,白银集团势力大涨,成为影响美国政坛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。1932年美国竞选总统期间,两党都拉拢白银集团,许诺当选后抬高银价。罗斯福上台后,白银集团便要求他实践自己的“政治诺言”。而且,罗斯福上台后,需要在国会通过各种立法,这需要白银集团的支持,因此他很难拒绝白银集团的要求。
 
   银价上升后,中国人就真的阔了?否。银价上升,中国不但没益处,反倒有大害。因为一个国家的购买力,说到底跟经济实力相关。你买东西便宜了,卖东西必然贵,反过来也一样。1934年的中国,靠出口来维系经济,进口便宜,同时就意味着出口贵。我们卖的不过是原材料,贵了谁要?世界经济危机初期,中国经济还过得去,一大原因正是银价不高,方便出口,同时银价不高又导致洋货贵,国人只能买国货,因此国内工商业也有起色。一旦银价上涨,洋货涌进来,国货又卖不出去,经济必然崩溃。
 
   这一点,中国商界与政界无不深知,但南京政府不敢吱声。因为日本在北方咄咄逼人,随时南下,还指望关键时候美国能帮一把。而毕德门或许不知,美国政府则清清楚楚。经济学家如凯恩斯、布拉特等都公开反对抬高银价,指出它必将重创中国经济。美国内部对抬高银价也异议很大,认为是一小撮利益团体的胡作非为,是“鳄鱼的眼泪”。但对罗斯福来说,这不是“经济问题”,而是“政治问题”,他必须跟白银集团搞政治交易,以免他们否决自己的新政提案。
 
      中国?那就对不起了。

      重创中国,改变银本位

       1933年5月,美国国会通过《农业救济修正法案》,规定总统具有处置白银的权力。12月,美国开始收买国内新产白银。次年6月,通过《购银法案》,在国内外市场广泛收购白银。由此,世界银价一路狂涨。纽约白银市价从1934年6月的每盎司4角5分,12月涨到了5角4分,次年又涨到7角4分!
 
       《购银法案》对中国经济的最直接影响,是白银外流。因为中国的白银便宜,中外商人遂将大批银元运往伦敦、纽约卖掉,赚取暴利。南京政府惊慌了,颁布各种措施限制白银外流,然而根本挡不住。中国本是半殖民地,白银主要掌控在外国银行手里,GMD政府根本无力干涉。从1934年到1936年,中国流失白银约达64531盎司,约合12.9亿元。日本政府更是乘火打劫,大量走私白银出境,仅1935年头9个月就运走1.44亿两白银。用美国国务院的话讲就是:“我们榨干了中国的钱”。许多银行因为白银挤兑风潮,不得不宣告清理或倒闭。
 
       当时是银元时代,中国又不产银,所以白银外流意味着流通的钱越来越少,古人叫“钱荒”,现在叫“通货紧缩”。钱是货物流动的媒介,没钱,货物就无法流动,市场交换就无法进行,古人叫“百货死”,那情况比通膨可怕得多。银价上升后,再加上洋货涌入,国内物价暴跌,农产品跌幅尤其惨烈,农村百业凋敝,农民叫苦不迭。叶圣陶的小说《多收了三五斗》,以描写民国时期农民的“丰收遭灾”闻名于世,背景正是这场白银风潮。
 
       1934年8月30日,南京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致电罗斯福,恳求美国考虑中国的困境,“中国将表示感谢”。美国政府拒不理睬。9月28日,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,罗斯福声称对购银政策对中国的影响“毫不了解”,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。到了12月,中国财政已经频临崩溃。形势太严峻了,连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都看不下去了,想“帮助这些可怜的家伙”,建议罗斯福暂缓购银。罗斯福依旧不予采纳。这时的南京政府,可以说是极度凄惨,窘迫至极。欧美人评论说:“中国人既没有能力对付日军,又面临财政危机,他们显然智穷技尽,走投无路。世人猜测他们只能屈服于日本,因为他们找不到任何帮助。”
 
       最后,连美国外交人员也不得不警告罗斯福,再这样下去,中国随时会爆发反美风潮,抵制美货,严重损害美国利益了。同时,日本军队则借机制造了“华北事变”,企图进一步排除英美,独霸中国,引起了罗斯福的高度警惕。再加上到了1935年的年底,白银集团内部分裂,不再成为一股威胁罗斯福的政治势力,罗斯福终于决定不再支持白银集团,终止购银。银价很快跌回到原先的价位。
 
       就这样,重创中国经济的白银风潮过去了。
 
       《购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