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,当有人让他形容一下自己的商业模式时,广州一家大型私营银行的经理回答道:“机会主义”。
这正是问题所在。起初,中国的私营银行填补了国有银行留下的缺口,向国内具有活力、但亟需现金的中小企业贷款。它们的运营模式更像一个投资俱乐部——在当地放贷,并清楚自己的风险。
但这一良好的初衷,却被中国长期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逐渐弄变了形。私营银行如今正催生着一种泡沫——类似于过去10年西方出现的泡沫。
在中国,由于数据有欠透明,实地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取代。过去两个月来,我会晤了一系列私营银行,这些银行大多情况下都会伪装成获得官方批准的信贷担保公司。
私营银行之所以能够成功,原因显而易见。它们可以在1到2天的时间内,对你的贷款做出决定,而且它们的行政成本估计仅为国有银行的五分之一——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当地放贷。对于一个遭遇周转资金问题的中小企业而言,速度尤为重要。
然而,中国人民银行(PBOC)坚持不懈(且值得称赞)的货币政策收紧操作,却导致了灰色货币市场利率的飙升。月利率已飙升至3%到6%,而且往往还会更高。
我们很难想象哪家中小企业会为了购买新的机器设备,以如此高的利率借款。
大多数时候它们也不会这么做。实际上,私营银行的贷款正越来越多地转向出于投机目的的购买,这些业务的收益率自然也更高。商业地产就是其中一项。但我同样也听到过宝石与其它稀有物品。
在南部省份福建的龙岩市,甚至有证据显示,一些国有银行雇员利用权限,办理用于一些私人用途的贷款,然后将这些钱存入私营银行,从中套利。
从中可以看出,即便是擅长行政收紧的中国央行,也难以阻止国内过剩的流动性被用于投机目的,而且是在实体经济的信贷资源逐渐枯竭之际。
(中长期贷款在国有银行贷款中所占比重自危机以来增长了8%,这一事实再次表明,即使国有银行是在放贷,发放对象主要还是其它国有机构。)
其结果就是系统性风险加大,因为私营银行加大了它们对失衡(主要是房地产行业失衡)的敞口。而我们对这些银行知之甚少(除非上门造访)的事实,只会进一步加剧这个问题。
在未来数月经济出现硬着陆的担忧加剧之际,不断拉长的失衡清单上,又多了私营银行一项。为了避免出现硬着陆,即将上台的新一任领导层将必须全力解决这些失衡问题。
贝哲民是香港经济咨询公司丝路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。他还是月度报告《China Insider》的出版人,《新丝绸之路》(The New Silk Road)一书作者。